老来“瘦”不等于老来“寿”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各个身体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多病共存”无疑是当下很多老年人的患病现状。而其实,肌肉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对各种慢性疾病的防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期《大咖健康课》,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权,聊一聊肌肉对老年人的重要性。
王权,医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分会委员总干事,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防治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委员。
擅长老年综合评估、老年人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症的诊治。江苏省抗衰弱体卫融合工程研究中心核心成员,致力于探索“体卫融合”在老年衰弱和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参与省级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健康体检报告解读》《中老年人这样用药》《“肌”不可失》等医学科普书籍。
今年73岁的张阿姨是一位典型的“多病共存”老人,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已有多年,病情一直控制得较好。但是在前段时间因为胃口较差,饮食没有跟上,眼见地消瘦下来,直到躺在床上难以活动,家人因为担心病情进展,便送到了逸夫医院老年医学科。“到医院的时候,我们明显看到她的双腿已经很细了,这是肌少症的一个很典型的表现。有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叫‘指环法’,就是把双手拇指和食指合起来变成一个环,围住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存在很明显空隙不能包住,很可能就是肌少症。”王权说,我们对患者采取了控制原发病、加强营养支持,配合科学运动治疗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最后,张阿姨很快就康复出院了,两个月后她已能独自步行4公里。
所谓肌少症,就是指因骨骼肌持续大量流失而导致的骨骼肌力量、质量和功能下降的临床综合征。王权解释:“这时候,病人往往就是处于一种衰弱状态,越躺在床上不能动,肌肉萎缩的越快,表现可能只是肌肉减少,但骨骼肌丢失不但可以影响肿瘤患者手术、放化疗等的治疗效果,也会增加更多其他老年病患者内科、外科治疗的相关并发症。我们慢慢的变多的研究发现,肌少症跟高死亡率、不良的疾病预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没有疼痛、发热等明显的临床表现,它常常被混淆成年老的自然现象而被忽视。”王权提醒,除了会导致平衡失调、容易摔倒、骨折等失能状态之外,肌少症还会增加血糖控制不佳、代谢紊乱等一系列相关风险。“以糖尿病为例,肌肉是人体内葡萄糖代谢最大的器官。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但现在有临床实践发现有部分患病的人能通过增肌的方式来控制糖尿病,达到减少药物甚至停药的目的。60岁以上的老人、慢性病患者、长期卧床者等应重视肌少症的评估诊断与治疗。”
虽然肌少症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性以及高患病率,但如果能尽早地进行相对有效干预,可以很好地预防、推迟、甚至逆转肌少症的发生,运动(有氧、抗阻、平衡训练等)和营养支持就是防治肌少症的主要途径。所以不仅是要“吃的好”,更要“吃的对”,王权介绍,这首先就是要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充足摄入,老年人的蛋白质需求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按体重来说,老年人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量最好控制在1.2g-1.5g之间(比如一个老人体重50kg,一天摄入蛋白质的量就应该在60g-75g)。同时,也别忘记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补充,以改善肌肉功能状况,延缓肌肉衰减发生。“但有肝脏或肾脏疾病的老人,不可盲目增加蛋白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宜的蛋白质摄入目标。”
此外,运动无疑是获得和保持肌肉数量和肌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且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晚,越早运动越受益!一直以来,不少人对老年人的运动锻炼还停留在散步上,这在王权看来是非常片面的,还需让肌肉“费点劲”。“维护肌肉健康,除了有氧运动,老年人还需要做一些抗阻训练,这是肌少症最主要的锻炼方法,应该把它融入到生活中去。比如身边的一瓶矿泉水,就可以每时每刻拿来做哑铃锻炼的动作,锻炼肱二头肌;再比如站立的时候多垫一垫脚尖,也是一种抗阻力运动等等;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爬楼梯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需要提醒的是,虽有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很多老年人会有餐后低血压的情况。因为刚吃完饭,血液会集中在胃肠道,大脑周围血液供应相对减弱,此时再去散步,血液又会往四肢散去,大脑更缺氧,随时都有摔跤晕倒的可能。所以,最好饭后先休息半小时左右再出去进行活动。”王权说。
一般来说,在30岁左右时人体的肌肉质量、功能等达到顶峰,维持5年左右的时间便开始逐渐衰减。但运动减少、不当减肥、长期酗酒熬夜等,也会让此现状提前发生。
28岁的刘小姐因为常年坐办公室,感觉自己越来越胖,几个月前便动了减肥的念头,她在网上搜集对比了各种减肥方式,最后决定用“生酮饮食”来实行自己的减肥计划。可是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体重没有减多少,她还出现了脱发、精神不佳、四肢无力、失眠等不适反应。去医院通过营养情况、握力、步态等综合检查和评估,结果显示患上了肌少症。
“类似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在少数。”王权和记者说,肌少症虽然在老年人群中高发,但一些中青年因为盲目节食,蛋白质摄入缺乏,机体会自动使用肌肉蛋白质储备,使肌肉合成速率下降,分解速率上升,导致肌肉流失。除此之外,一些过度肥胖的人群,肌肉内脂肪增加,也也许会出现少肌性肥胖,会造成代谢综合征肿瘤等疾病。
当前,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除了年龄增长之外,内分泌功能变化、体力活动量下降、营养失衡、慢性疾病、原发疾病等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影响,都可能左右病程的进展。王权表示,肌肉流失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漫长过程,维护肌肉健康一定要从早抓起,对它的管控也应该是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